种植基地[详细]
 

上海弘阳农业有限公司在青浦自有蔬菜基地近1000亩,并与山东兰陵、广西百色、云南昆明、江苏东台、浙江丽水和金华等地合作社、专业大户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蔬菜种植品种100多种,年上市各类新鲜蔬菜

视频展示更多>>
农庄地图
搜索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动态

2018-2019年上海市农业主推技术
发布时间:2018-08-07 11:29:51

2018-2019年上海市农业主推技术

 

一、综合技术模式

(一)上海市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技术名称:

上海市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技术模式概述: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发展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达到草莓减药控害的效果。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辅助,药剂防治采用预防为主、重点防控的策略。药剂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植物源、微生物源、矿物源及生物农药,减少农田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注重保护和利用天敌,优化农田生态系统,提高植株自身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3、技术模式内容:

3.1 农业防治

3.1.1 移栽期

1)选用抗病虫的草莓品种,选用无病、无虫、脱毒种苗。

2)选择通风良好、灌排方便、施用有机肥、合理轮作的地块进行移栽。如无轮作条件则每年夏季进行太阳光土壤消毒。

3)合理栽培密度,每亩6000株左右,不宜过密栽植。

3.1.2 苗期

1)栽培要用高畦,保持沟系通畅。

2)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的方式灌溉,避免过多灌水。

3)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避免施用过量氮肥。

4)保持通风透光,适时覆盖大棚膜和地膜,保持草莓健壮。

5)及时清理老叶、虫叶并带出棚外销毁,拔除感病苗,适时补苗

3.1.3 花果期

1)草莓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棚内放风量,将湿度降低到50%以下,使大棚环境不利病害发生。

2)及时清理田间感病的叶、花、果及植株,病残体用塑料袋密封后带出棚外销毁。

3)尽量避免人为携带和传播病虫,对游人开放采摘尽量选择无病虫害发生或轻发生的大棚,采摘结束后及时对田间残果烂叶进行清理。

3.2 物理和生物防治

3.2.1诱杀和驱避害虫

采用性诱剂、糖醋液等诱杀鳞翅目害虫,降低虫口基数。棚内应用黄板诱杀蚜虫和烟粉虱、蓝板诱杀蓟马等小型害虫,田间蚜虫蚜量较高可以适当提高黄板密度,及时清理和涂胶,放蜂后撤出色板。应用切碎的菜叶或碾碎炒香的棉籽饼诱杀小地老虎等,在大棚放风口悬挂银灰色地膜条趋避蚜虫。

3.2.2 间断阻隔

在覆膜后在棚室放风口或整个大棚安装防虫网阻隔害虫进入大棚为害。

3.2.3 人工捕杀

田间发现蝼蛄、蛴螬以及甜菜夜蛾、斜纹叶蛾、小地老虎等幼虫时通过人工捕杀。

3.2.4 释放天敌生物

田间害虫发生初期,叶螨选用捕食螨防治、蚜虫选择瓢虫防治。

3.3 药剂防治

3.3.1 移栽期

上海市草莓移栽主要在9月完成,主要病虫害为:炭疽病、黄萎病、枯萎病、叶斑病;夜蛾、蚜虫、粉虱、叶螨。

1)土壤处理和病害防治

无法水旱轮作地块,每年7-8月进行高温闷棚处理。

移栽前用药剂浸苗15-20分钟,带药下田,防治苗期病害,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移栽后10-15天后用药剂灌根,促进草莓生长、防治炭疽病、枯萎病、叶斑病等。

2)害虫防治

根据测报调查情况确定防治时间和次数。如田间斜纹夜蛾、叶螨发生量较大,可选择防治1次,为害不明显则不防治。

3.3.2大棚苗期

从活颗后到10月中旬,防治1-2次。主要防治炭疽病、枯萎病、叶斑病,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部分品种蚜虫、蓟马、粉虱、叶螨等。

具体防治药剂根据田间实际病虫发生种类和情况确定,防治时间和次数根据病虫害发生程度和天气确定,病株率较高时适当增加防治次数。

3.3.3花果期

一般10月中旬进入花期,11月中下旬逐渐结实,防治1-2次。元旦前后进入第一个采摘高峰期,后持续处于开花、结实和成熟期。总体要求以农业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根据不同品种生育期,抓住前一花序果实成熟采摘后到后一花序果实成熟之前间隙进行。主要防治对象为:灰霉病、白粉病,蚜虫、叶螨、白粉虱、烟粉虱、蓟马等。

花果期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不建议使用化学农药特别是杀虫剂,如果使用必须注意轮换用药、蜜蜂安全和安全间隔期。

4、增产增效情况:

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近两年在上海相关区域推广示范,取得较好增产增效成果。

2016年,草莓绿色防控示范点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平均为16次,面上农户平均使用化学农药34次,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次数比面上种植户减少一半以上。各示范点化学农药亩用量平均为494.50克,相较面上1366.83克减少58.73%。

2017年,草莓绿色防控示范点平均使用化学农药11.81次,较面上平均18.34次减少6.5次。化学农药亩用量381.09克,较面上平均1295.02克减少53.26%。示范点平均亩产1378.24公斤,较面上稍高,产品单价较面上平均高出4.7元/斤,平均每亩增收1.55万元。

 

(二)露地绿叶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1、技术名称:

露地绿叶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2、技术模式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食用农产品安全更加关注。绿色防控技术作为环保、友好、高效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重要技术手段,集成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多项防控措施,优化了绿色防控主要技术手段,形成了“四诱+科学用药”的露地绿叶蔬菜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3、技术模式主要内容:

露地绿叶蔬菜害虫主要以黄曲条跳甲、小菜蛾、蚜虫、甜菜夜蛾等害虫为主。因此,针对露地绿叶蔬菜生产和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形成了以“杀虫灯+黄板+性诱剂+食诱剂+科学用药”的绿叶蔬菜绿色防控模式。

3.1杀虫灯使用技术模式

杀虫灯的使用时间为每年的4月-11月。每天的开灯时间以19时到第二天早晨5时为好(最佳时间为19时到24时)。在光源充足的情况下单灯控害面积为15-25亩左右,光源少的基地单灯控害面积为35-40亩。挂灯高度一般为65-75cm,同时,要注意及时清洗接虫袋和清刷高压电网,并对杀虫灯及时收储。

3.2性引诱剂使用技术模式

诱捕器的设置重点应在诱杀目标田的外围,密度稍密,把目标田内的虫口诱出,在目标田中心部位稍稀,诱杀突入目标区虫口,提高性诱控制作用。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诱捕器放置高度一般为0.8-1.0m,每2-3亩设置1个诱捕器;小菜蛾距离作物顶部10厘米左右,每亩设置8-10个诱捕器(迷向法)。同时,性诱防治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日常管理,特别是被捕获害虫的及时清理,废弃诱芯的处理等,都直接影响到性诱防治的效果。

3.3黄板使用技术模式

黄板使用提倡从苗期或定植期开始持续挂置。挂置方向为垂直地面悬挂,利于诱杀目标害虫,对农事操作影响最小。诱杀黄曲条跳甲等害虫,以黄板底部低于植株顶部5cm或与植株叶片顶部持平,悬挂密度以每亩25-30张为宜。需要注意的是,黄板悬挂的高度和密度应根据绿叶蔬菜的种类、生长期和田间虫口基数综合考虑,并注意黄板粘满害虫后,及时更换。打药喷肥时,尽量避开黄板,以保证其杀虫效果和避免影响其寿命。

3.4食诱剂使用技术模式

食诱剂使用总的原则是在害虫发生早期,虫口密度较低时开始、并连续使用。固定高度标准为粘板底边高出蔬菜10-15cm,具体可根据不同类型绿叶菜高度调整。一般每亩使用2-3套诱捕器,每两套诱捕器之间的距离为20米左右。应及时清理诱捕器粘板上的死虫,并进行深埋等处理。遇到害虫发生盛期时,要缩短处理间隔时间,必要时更换粘板,一般为10-15天更换一次粘板,否则将影响诱杀效果。

3.5科学使用农药技术模式

在主推“四诱”技术的同时,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提倡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做到农药使用的科学、安全和合理。注重掌握用药适期,讲究施药方法,科学混配农药,坚持轮换用药和注意安全间隔期。

4、增产增效情况:

实践证明,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可大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绿叶蔬菜生产的安全、优质和卫生,为市民吃上放心菜和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猪场废弃物源头减量关键技术

1、技术名称:

猪场废弃物源头减量关键技术

2、技术概述:

针对养猪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现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以实现养猪生产的节能减排,科研人员积极探索通过养殖饲料减排技术、养殖节水减排技术和改进饲喂技术等实现养猪生产营养物质高效利用和有害物质源头减量排放。

3、技术要点:

3.1、养殖饲料减排技术

3.1.1 补充合成氨基酸

从氨基酸平衡着手在猪日粮中使用合成氨基酸,能够降低饲料粗蛋白水平,提高日粮中氮的利用率,节省天然蛋白质饲料资源,减少粪尿中氮的排泄量。

3.1.2 酶制剂的使用

猪植物性饲料中约75%的磷是植酸磷,它不能被猪利用,大部分从粪尿中排出,会使土壤和湖水中的磷浓度超过卫生标准。同时,植酸又是一种重要的抗营养因子,会严重影响猪对其它微量元素的吸收。植酸酶是能够将植酸(肌醇六磷酸)水解成肌醇与磷酸(或磷酸盐)的一类酶的总称,属磷酸单酯水解酶,包括植酸酶与酸性植酸酶。使用植酸酶可以减少粪尿中磷的排泄量。

3.1.3 有机微量元素的使用

有机微量元素的效价一般高于无机微量元素,所以用有机微量元素替代无机微量元素,可减少微量元素在饲料中的添加量,减轻猪微量元素排泄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1.4 抗生素的替代与益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在提高猪的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营养物质排出方面有效果,但考虑到残留及耐药性等问题,抗生素在许多国家尤其发达国家已逐步禁用。在此背景下,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的益生素在猪日粮中应用已逐步受到重视。益生素能提高生长猪的日增重、氮存留率和氮利用率;降低血液中氨的浓度,提示肠道内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可能减弱或氨的固定作用可能增强。

3.1.5 重金属的减量控制

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微量元素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排泄率高、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有机微量元素及碱式盐微量元素作为新型矿物质元素添加剂,具有生物学效价高、添加量少等特点,因此,在饲料中采用有机微量元素替代无机微量元素的添加也是重金属减排的有效手段。

3.2、养殖节水减排技术

从源头上控制污水的数量和浓度是无害化处理的基础和根本,应从以下方面采取减量措施。

3.2.1 选择合适的清粪工艺

清粪工艺主要有干清粪、水冲粪、水泡粪三种,干清粪分为人工清粪和机械清粪。其中干清粪工艺与水冲粪、水泡粪相比大大节约了猪场的用水量、降低处理难度,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清粪方法。干清粪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在舍内实现粪、尿及污水的分离,猪粪用机械或车运至堆粪场,尿液及污水通过猪场内排污暗沟统一收集到贮粪池。

3.2.2 采取雨污分离技术

采用暗沟排污,主要道路旁边建明沟排雨、雪水。尿液及污水通过暗沟集中到贮粪池或沼气发酵设备内进行处理,而雨、雪水则通过明沟排放到场外水体中,从而做到雨污水分离。暗沟可采用水泥、砖块砌筑,也可采用其他管材,如PVC管、陶制管等,要保证暗沟内壁光滑从而利于尿液及污水的流动,并兼顾经济适用。注意无论是明沟和暗沟都要有一定的坡度。

3.2.3 采用合适的饮水器

选择适当的饮水器,将鸭嘴式饮水器改造成碗式饮水器,在饮水器安装和流量控制方面加大管理力度,防治猪饮水过程中造成的污水量增加,从源头减少污水量的产生。

3.2.4 使用高压冲洗泵代替普通水管冲洗猪舍

一些猪场往往是在舍内供水管上连接一根软管便开始冲洗猪舍,这种方法不但浪费水,而且不容易冲洗干净。高压冲洗泵可以对水进行加压,因此,所形成的冲力较大,采用高压冲洗泵代替普通水管冲洗猪舍,用水量会大大减少,并且容易冲洗干净,从源头减少污水量的产生。

3.3、饲喂技术

正确的饲喂模式应是一种尽量减少饲料浪费并改善饲料利用率的简便方法。通过对饮水系统和饲槽设计改进,预计可以减少污水排放总量30%以上。

3.3.1 提倡干湿饲喂

干湿饲喂就是一种代替干式饲喂的方法,让猪从同一个饲槽中采食饲料和饮水,让猪自行选择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采食和饮水。干湿饲喂减少粪便排放量的原理是猪在采食干料情况下饮水量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的粪尿排放。

3.3.2 改进饲料加工工艺

猪饲料颗粒度在700-800μm时,饲料的转化率最佳,且不会发生溃疡和结块问题。饲料制粒处理有改善饲料效率和降低养分排出的趋势,使干物质和氮的排泄量降低23%和22%。饲料的膨化处理和颗粒化处理可使随粪便排出的干物质减少1/3。使用低质蛋白饲料(如水解羽毛粉)会明显增加氮的排泄,而通过饲料加工工艺可部分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饲料效率,降低氮排泄量。

3.3.3 分阶段饲养

一般猪的饲养期分为仔猪期、生长期和肥育期3个阶段,这种传统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养猪生产需要,所以目前提出了阶段式饲养。饲喂阶段分得越细,不同营养水平日粮种类分得越多,越有利于减少氮的排泄。另外,公母分养,配制营养水平不同的日粮,也有利于减少氮的排泄。

4、增产增效情况:

应用益生素可提高日增重3%-15%,提高饲料转化效率4%以上;降低干物质和氨排出量分别为12%-15%和17%-25%。使用有机源形式的铜,如100mg/kg 赖氨酸铜和250mg/kg硫酸铜提高了断奶仔猪最初13d内的体重,改善了饲料报酬。如果改用悬挂式饮水器和碗式饮水器可节约耗水量5%-10%,同时产生的粪水也会减少5%左右。干湿饲喂代替干式饲喂能够大幅度减少粪水的产生量。猪在饲槽中就能饮到水时,采食量和日增重大于只能从距饲槽3 m处饮到水的猪。采用干湿饲槽时粪水的产生量可比采用干饲槽时减少50%。所有的干湿饲槽都可减少水的泼洒,使粪水产生量减少20%-30%。每圈20头猪提供一个2孔干湿饲槽,粪水产生量减少了30%。猪在肥育后期,采用二阶段饲喂比采用一阶段饲喂法的氮排泄量减少8.5%。三阶段低蛋白日粮可使氮的排出降至每猪3.5kg,比二阶段传统日粮饲养法每猪降低1.1kg或20%的氮排出量。

 

(四)奶牛“两病”区域净化技术

1、技术名称:

奶牛“两病”区域净化技术

2、技术概述:

针对我国奶牛“两病”缺少区域防控净化模式的难题,将崇明区探索出的“两病”区域净化模式向全市推广。重点推广“两病”风险评估分级标准体系,一场一策分类管理策略,净化区域划分及分类监控方案,奶牛“两病”国家疫病净化示范区域的创建和考核等关键技术。该项目涉及“两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疫病防控和净化等多项综合防控技术,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

3、技术要点:

3.1、奶牛场“两病”风险评估分级

结合“两病”输入性风险、内部风险和“两病”史,建立区域奶牛“两病”风险评估分级标准体系,将区域内奶牛场划分为奶牛“两病”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

3.2、奶牛场分类管理

根据奶牛场“两病”风险评估分级情况,对奶牛场实行一场一策分类管理的策略,制定针对性的监测和净化计划,开展奶牛“两病”区域净化工作。同时,对“两病”相关风险因素持续开展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降低乃至消除奶牛“两病”风险。

3.3、“两病”净化技术集成应用

3.3.1 结核监测、检测技术:选用单纯颈部皮内变态反应(SICT)、比较变态反应(SICCT)、结合IFN-γ ELISA等血液检测方法进行组合监测,提高检测方法的敏感性,SICCT或IFN-γ阳性牛均判为阳性淘汰。对淘汰的阳性牛在无害化处理阶段,采用病理学、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验证。ELISA、SICT检测阳性,但SICCT、IFN-γ阴性的牛群,增加监测频次。注重健康犊牛群监测,20日龄时第一次监测,100~120日龄时第二次监测,奶牛全群监测每年不少于2次。

3.3.2 布病监测、检测技术:选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荧光偏振(FPA)等筛选方法结合试管凝集试验(SAT)、C-ELISA等确认方法进行组合监测,提高检测方法的敏感性,SAT、C-ELISA阳性牛均判为阳性淘汰。对淘汰的阳性牛在无害化处理阶段,阳性牛采用细菌学和AMOS-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验证。RBPT、FPA等初筛阳性,但SAT、C-ELISA阴性的牛群,增加监测频次,奶牛全群监测每年不少于2次。

3.4、建立奶牛养殖场绩效考核机制

各奶牛场“两病”净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把奶牛“两病”净化工作成效纳入所辖各奶牛场负责人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制定落实奶牛“两病”净化场生鲜乳收购价格奖惩机制,将奶牛“两病”净化结果纳入本市生鲜乳按质论价指标体系,凡是检出奶牛“两病”阳性的本市奶牛场,适当降低生鲜乳收购单价,以激励奶牛场开展“两病”净化工作的积极性。

3.5、建立奶牛“两病”区域净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体系

实施牛只流动信息化管理,完善奶牛身份档案管理制度,强化流动管理。实行“一牛一档”、“一档三份”的档案管理模式,对奶牛的出生、调运、销售、检疫、淘汰、死亡进行全程监控,严控奶牛跨区域调运。同时加强对羊只等风险动物及其产品的流动管理。

4、增产增效情况:

通过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牛场主要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减少疫病造成的损失,提升牛乳及乳制品的品质,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的信心,实现农民(企业)增收增产,对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随着奶牛“两病”净化企业生鲜乳价格指数的提高,以1万头成乳牛计(崇明区域),收购价按每公斤提高0.1元计,全年生鲜牛乳产量按9500万公斤计,企业年增收950万元。

 

(五)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1、技术名称: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2、技术概述:

上海地区的水稻种植根据自然条件、当地习惯、作物品种和机具配置等特点,采取机械育插秧和机械穴直播两种模式。以机械育插秧和机械穴直播为核心技术,配套机械化耕地、高效植保、机械施肥、机械收获、机械搬运、秸秆还田、机械烘干等技术,形成了适应上海地区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2.1以水稻机械育插秧为核心技术的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⑴硬盘机械播种育苗作业流程

 

 

 

 

 

 

 

 

 

 

 

 

 

 

 

1   硬盘机械播种育苗作业流程图

⑵水稻生产(机插秧)全程机械化作业流程

 

 

 

 

 

 

 

 

 

2    水稻生产(机插秧)全程机械化作业流程图

2.2以水稻机械穴直播为核心技术的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

 

 

 

 

 

 

3    水稻生产(机穴播)全程机械化作业流程图

3、技术要点:

3.1 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壮苗标准:苗高12~17cm,秧龄18~20 d,叶龄3.5~3.8叶。

移栽密度 :常规稻:行株距25 cm×14 cm,每穴插3~5株,6~8万苗/667 m2。杂交稻:行株距30 cm×12 cm,每穴插2~4株,4~5万苗/667m2。

3.2 机械化穴直播技术

杂交稻品种,穴距14~18 cm,亩播1.7万穴以上,基本苗力争4.5~5.5 万株/667 m2。

常规稻品种,穴距10~14 cm,亩播1.9万穴以上,基本苗力争达8.5~9.5万株/667 m2。

3.3 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整地前清理田埂和维修好灌排渠道,保证灌排畅通。整地流程:灭茬—耕翻—旋耕—耙地。

整地要求为田面土壤高差不超过3 cm,田面无水层、无残茬、有泥浆,沉浆1~2 d后待土壤沉实,选择多云或阴天栽插或直播为宜。

3.4 水浆管理  

机插秧采用好气性有氧灌溉即“浅-搁-湿”水管方法,增加间歇脱水时间,以水调气、调肥、调温,改善根系生境,达到节能减排。

机穴播出苗期坚持湿润出苗;分蘖期浅水和干湿交替灌溉;中期排水搁田控苗,之后间歇灌溉,剑叶抽出期建立水层,抽穗前轻搁田;结实期间歇灌溉,养根、保叶、争粒重。

3.5 肥料运筹

掌握“前促、中控、后补”的施肥原则,注重氮、磷、钾养分平衡施用。全生育期总用氮量 16~22 kg/667 m2;氮、磷、钾养分配比1∶0.2~0.3∶0.25~0.3;前后期氮化肥配比7.5∶2.5或8.5∶1.5;提倡使用有机肥和水稻专用配方肥。

3.6 病虫草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推广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草害防除,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基础,化学除草为重点,辅助人工拔草的除草原则;病虫防治,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基础,根据病虫测报,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适时防控。

3.7 机械化收获技术

稻穗枝粳变黄,95%谷粒呈金黄色为适宜收获期。

采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机具配备大容量粮仓和自卸功能。

3.8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机械化技术

因地制宜采用深翻深埋、复式作业和旋耕作业3种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路线。

3.9 机械化烘干技术

采用低温循环方式进行烘干,降低破碎率和暴腰率。

4、增产增效情况

4.1 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为核心技术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替代了人工撒播和移栽,栽插质量均匀一致,大田基本苗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标准化栽培,实现高产稳产。通过专家测产比较,水稻产量较本市水稻平均亩产增产8%以上。

4.2 以水稻机械化穴直播为核心技术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种植成本有所降低,产出明显增加,具有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作用,有效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和种植经济效益,有利于机械化水平提升和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可以全面取代人工直播栽培。通过专家测产比较,水稻产量较本市水稻平均亩产增产5%以上。

 

(六)稻-小龙虾共作+连作高效种养模式

1、技术名称:

-小龙虾共作+连作高效种养模式

2、技术概述:

本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稻田资源,通过一定的田间工程的改造,合理套养一定数量的小龙虾,根据崇明的环境气候特点,综合环境营造技术、水肥调控技术、全程颗粒饲料投喂技术开展水稻小龙虾共作+连作。充分利用水稻和小龙虾之间的互利效应的同时,为小龙虾提供适宜生境、保持稻田土壤肥力、提高小龙虾的可食部分和质量,是一种把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符合上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

3、技术要点:

3.1养殖环境

稻田改造 选择水质良好、无污染源、保水能力强、排灌方便的田块进行稻田养虾,稻田土质肥沃,以粘土和壤土为好,面积大小不限,以方便管理为准,一般10~50亩为宜。沿稻田四周开挖边沟,田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5~10%。四周田埂宽2米,高于稻田0.8米。稻田四周筑30cm宽埂,用以阻断稻田用药、追肥对小龙虾造成不利影响。设置独立进、排水口,稻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钙塑板建防逃墙,以防小龙虾逃逸。

水草栽种 在养虾沟和田间沟里要移栽水草,如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沉水性植物,水草覆盖面以30%为宜,且以零星、分散为好,这样有利于虾沟内水流畅通无阻塞。3月初开始向环沟或开放的畦面中栽植伊乐藻、苦草、水花生,株行距50 cm左右。

3.2水稻栽培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原则:米质优、产量高、抗倒伏、抗病虫、抗稻瘟病、再生能力强的水稻品种。根据水稻生长期合理安排茬口,延长小龙虾在稻田中的生长期。

秧苗移栽  秧苗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移栽,一半1.5万穴/亩,一穴3~4株秧苗,栽插时宜采取“边行加密”的方法,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插秧前可在种稻平台四周构筑副埂临时隔离小龙虾。

烤田  虾稻共作的稻田宜轻烤,防止虾苗在烤田时脱水死亡。水位降低到田面露出即可,而且烤田时间要短,烤田后及时注水。

水稻收割  水稻收割前7天将大田中积水排至田面下,水稻收割后将秸秆粉碎还田,留茬30~40 cm,注水10~20 cm后种植水草。

3.3水肥调控

水位控制  水稻移栽后保持田中浅水位3~5 cm,通过副埂将小龙虾限制于环沟中网围区域活动,避免虾对水稻秧苗的危害。水稻返青生长后,适当提高水位,让虾进入全田活动。稻虾共作期间水位按照“浅-深-浅”的原则进行调控。即6中下旬浅水位易于水稻立苗;7~8月15~20 cm水深促稻、虾生长;9~11月,除水稻收割前7 天,田面水干,虾沟蓄水外,稻田水位应控制在30 cm左右,收割后的田面水位应及时提升至30 cm;龙虾在越冬期间,可适当提高水位,稻田水位控制在30~40 cm;越冬以后,控制在30 cm左右,以便于虾苗生长和捕获。

施肥技术  稻田养殖小龙虾基肥要足,除了大田中剩余水草翻耕后作为绿肥外,应以施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在插秧前一次施入耕作层内,达到肥力持久长效的目的。追肥根据需要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进行。施追肥时最好先排浅田水,让虾集中到环沟之中,然后施肥,使化肥迅速沉积于底层田泥中,并为田泥和水稻吸收,随即加深田水至正常深度。

水质调控  小龙虾苗种在放入水田之前15~20天,结合清沟消毒,排干沟水,每亩田沟面积用生石灰100~150千克进行消毒。要求溶氧在3 mg/L以上,pH值7~8,透明度保持在30 cm左右,氨氮含量0.05 mg/L以下,亚硝酸氮0.06 mg/L以下。每半个月泼洒一次生石灰调节水质,每亩水面10~15千克。

3.4小龙虾养殖

种苗投放  3月种草后,4~5月每亩投放6000~7000只3cm左右的虾苗,放养的虾苗苗种质量要求规格整齐、肢体完整。稻收后每亩放15~25千克亲虾越冬,翌年4~5月捕出出洞的亲虾以及繁殖的虾苗销售,按6000~7000只/亩留苗种在稻田养殖,6月初收获成虾。

饲料投喂  饲料以不同生长阶段的专用颗粒饲料为主。3月份,每天投饲1次,投饲量占小龙虾体重的4%左右,以幼虾生长颗粒饲料为主,适量补充麸皮;进入4月份后,逐渐加大投饲量,每天投喂量从占虾体重的5%逐渐增加至10%,以幼虾生长颗粒饲料为主;6~9月日投喂量按虾体重的6%~8%安排,以亲本强化颗粒饲料为主;10~11月日投喂量按虾体重的3%~5%安排,以越冬强化颗粒饲料为主。越冬期间一般不需另外投喂饲料,充分利用稻田秸秆为小龙虾提供了丰厚的天然饵料,大量秸秆还田后,注意气温及水质变化,可采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捕捞  适时捕捞是养殖成败的关键,第一季捕捞时间4月初~6月上旬,要早捕,采用地笼捕大留小。第二季捕捞时间7月下旬~8月底,前期是捕大留小,后期捕小留大,留下足量亲虾用于繁殖越冬。

3.5病害防控

种养期间病害防控以物理防控、生态防控为主,水稻病害防治首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要严格把握农药安全使用浓度,将药喷在水稻叶面上,尽量不喷入水中,宜分区施药。物理防控:按每10~20亩配备1台频振式杀虫灯,平均每晚灯亮8h,即晚上8点至第2天凌晨3点昆虫活跃期时点亮;每亩插10~15张黄板。生态防控:每亩安插3~4个性诱捕器,连片设置,诱芯每隔15天左右换1次,诱捕器距离地面1m左右。

小龙虾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种好水草的同时保持水体稳定,多采用物理、生物的方法防治,严格控制消毒类、水质改良类渔用药物的使用。

4、增产增效情况:

通过共作与连作相结合,每亩可产小龙虾100~150千克,水稻400千克以上,减少化肥施用30%以上,减少农药施用50%以上,提高稻米及小龙虾的安全品质,亩新增效益可达3000元。

 


二、单项成熟技术

(一)大球盖菇高效利用新鲜稻秸秆技术模式示范与推广

1、技术名称:   

大球盖菇高效利用新鲜稻秸秆技术模式示范与推广

2、技术概述:

上海稻秸秆年产量在38.94万吨,占总秸秆量一半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直接还田。上海粮田也存在秸秆过量还田超过土地的自然分解能力的问题。近年来,食用菌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食用菌可以利用稻麦秸秆、绿化果树废枝等农业废弃物,一方面为自身生长提供充分的养分,另一方面其利用后的培养料还可作为饲料和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而在众多食用菌品种中,以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e)利用秸秆效率高,适应性强,易于栽培。

大球盖菇(S. rugoso-annulate)又称皱环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赤松茸,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omycot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球盖菇属(Stropharia),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重要食用菌之一。大球盖菇可直接利用新鲜稻秸杆作栽培料,不用添加任何有机肥,就能正常生长并出菇。如果在秸秆中加入氮肥、磷肥或钾肥,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反而很差;木屑、厩肥、树叶、干草栽培大球盖菇的效果也不理想。目前,上海市场的大球盖菇供不应求,是近年新兴的食用菌品种,经济前景可观。

3、技术要点:

1)栽培材料的选择

早稻草和晚稻草大球盖菇均可利用作为栽培原料,不用添加其他辅料,大球盖菇的菌丝都能正常生长并出菇。但晚季稻草生育期较长,草秆的质地较粗硬,用于栽培大球盖菇,产菇期较长,产量也较高。稻草质量的优劣,对大球盖菇的产量有直接影响。适宜栽培大球差菇的稻草应干燥、新鲜。贮存较长时间的稻草,由于微生物作用可能已部分被分解,并隐藏有螨、线虫、跳虫、霉菌等,会严重影响产量,不适宜用来栽培大球盖菇。

2)栽培模式

大球盖菇栽培主要有三种模式:露天模式、林下模式、大棚模式,不需要特殊设备,栽培简便。

露天模式:在收割水稻后,收集周边稻秸秆,就地栽培大球盖菇的模式。优点: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缺点:产量较低、质量较差。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大规模处理水稻秸秆,菌渣就地还田改良土壤。

林下模式:利用闲置的林地空间栽培大球盖菇的模式。优点:利用了闲置林地空间,出菇周期较长;缺点:出菇时间较晚,操作较不便。该模式适于发展大球盖菇的休闲采摘。

大棚模式:在大棚内栽培大球盖菇的模式。优点:出菇早,品质好;缺点:成本较高,出菇时间相对较短。该模式适于以大球盖菇鲜菇销售为主,经济效益较高。

3)栽培季节

上海地区大球盖菇播种期宜安排在10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头潮菇在播种60天后出现,可持续到来年5月份初结束。通过覆膜或大棚等控温技术,可使其出菇的高峰期处于春节前后,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益。

4)栽培准备工作

采用淋喷的方式使建堆的稻草吸足水分。具体做法是把稻草在稻田地面上建堆,每天喷水23次,并连续喷水36天。如果数量较多,还必须翻动数次,使稻草吸水均匀。也可以将稻草直接放入水池中浸泡,浸泡时间为2天。经过预湿处理后,稻草的含水量达最适湿度为70%75%

5)播种

预湿后的稻秸秆最重要是压平踏实。稻草料厚度至少20厘米,最厚不得超过40厘米,也不要少于20厘米。每平方米用干草量2050公斤,用种量500-800克。播种完毕后,在稻草堆面上加覆盖物,覆盖物可选用草帘、旧麻袋片、白膜等。旧麻袋片因保湿性强,且便于操作,效果最好,用草帘覆盖也可行。  

6)发菌期的管理

大球盖菇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堆温2228℃,培养料的含水量为70%7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85%90%。大球盖菇在合适的发菌条件下,分解稻秸秆能力非常强劲。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调控措施,保持其适宜的温度、湿度指标,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菌丝恢复和生长。

7)覆土

把预先准备好的壤土铺洒在菌床上,厚度24厘米为宜,最多不要超过5厘米。覆土后必须调整覆土层湿度,要求土壤的持水率达30%35%

8)出菇期的管理

菌丝长满并覆土后,大球盖菇逐渐转入生殖生长阶段。此阶段的管理是大球盖菇栽培的关键时期,主要工作的重点是保湿及加强通风。

大球盖菇的出菇阶段,空间的适宜相对湿度为90%左右。气候干燥时,要注意菇床的保湿,通常是保持覆盖物及覆土层呈湿润状态。若覆土层干燥发白,必须适当喷水,使之达到湿润状态。喷水切不可过量,多余的水流入料内会影响菌床下层菌丝活力。

大球盖菇出菇的适宜温度为1225℃,当温度低于4℃或超过30℃均不长菇。不同季节大球盖菇的出菇期,表现差异较大。为了调节适宜的出菇温度,在出菇期可通过喷水时间、场地的通风程度等方法,使环境温度处于较理想的范围。

9)采收

大球盖菇朵重60克左右,最重的可达2500克,直径340厘米。子实体从现蕾,即露出白点到成熟大约需510天,随温度不同而表现差异显著。在低温时生长速度缓慢,而菇体肥厚,不易开伞;相反在高温时,表现朵型小,易开伞。大球盖菇整个生长期一般可采收3-4潮菇。大球盖菇主要商品形式有鲜菇、盐水菇、切片烘干菇等。

10)菌渣再利用

经大球盖菇降解后的秸秆(即菌渣),可以直接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或收集用于制作有机肥的原料。

4、增产增效情况:

栽培推广1亩大球盖菇秸秆用量约15000千克,每亩可产出7000千克以上大球盖菇鲜菇,约可利用水稻秸秆20亩以上。不仅如此,大球盖菇降解秸秆能力强,出菇结束后几乎没有残余物,少量残渣,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全部转化为作物可利用的有用成分,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目前,上海市场大球盖菇鲜菇销售供不应求,大多来至四川、福建等地,售价可达到30/公斤,大球盖菇制作的盐水菇收购价格也可达8000/吨,整体经济效益可观。


(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技术名称: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技术概述: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补充的防控策略。强化前期农业措施,降低田间病虫基数。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创造有利于水稻和天敌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农田生态。适当应用灯诱、性诱等物理措施辅助防治。强化监测,精准预报,精确指导防治。关键时期,选用生物药剂或高效环保农药防治。减少大田防治用药次数和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3、技术要点:

3.1 农业防治措施

3.1.1强化苗前农业措施(翻耕灌水+精选种子+种子处理),提高幼苗抗逆能力,降低病虫基数。

及时耕翻、上水,人工拣除假稻和水竹叶等恶性杂草。灌水整田播栽前,捞去下风头稻田边和田角水面浪渣,烧毁或深埋,减少杂草、纹枯病病源等基数。

对于上年杂草稻发生重的田块及时灌水耕翻,诱发杂草稻种子早出苗后再耕翻一次,对田间假稻等恶性杂草较多的田块进行人工拣除,减少田间杂草基数。

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抗(耐)病品种,在浸种前,筛扬淘汰瘪谷、病谷,选择晴天晒种12天,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抗病能力。

按照每100公斤种子用17%杀螟·乙蒜素WP 500克加6%杀螟丹WG(盾清)130ml浸种;或其他高效安全的浸种剂、种衣剂浸种拌种。

3.1.2 适当采取物理措施,隔离灰飞虱的苗期传毒为害。

加强灰飞虱的监测,及时准确掌握灰飞虱发生动态,若灰飞虱虫量较大,移栽稻用2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防护育秧,预防秧苗期稻飞虱及条纹叶枯病等病毒病。

3.1.3 合理施肥。

按照优质、生态、高效、高产的栽培理念,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合理施肥,不片面追求高产,适当减少氮肥的使用。

3.2 保护和利用天敌

3.2.1 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保证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禁止焚烧田坎,不用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对田坎、田埂除草。田坎、田埂除草分别在水稻分蘖后期、灌浆期进行,采用割草的办法,割下的杂草原地堆放。

3.2.2 种植诱虫、显花植物。螟虫(二化螟、大螟)发生危害较重的区域,种植香根草,诱杀螟虫,减少螟虫为害。田边留草(花),或按照一定时间和空间间隔种植芝麻、大豆等作物,延长寄生蜂的成虫寿命、提高寄生蜂寄生能力和种群数量。插花种植茭白,给天敌提供替代寄主、食料和庇护所,保持天敌种群稳定。

3.2.3不捕捉田间蛙类和鸟类,不使用对蛙和鸟类毒性高的药剂,严禁使用菊酯类等对天敌杀伤力强的药剂。保护蛙类、鸟类动物,发挥动物控制害虫的作用。

3.3 理化诱杀

按照每20-30亩一盏灯,棋盘式连片安装,在螟虫成虫、稻飞虱发生高峰期,视发生程度开灯诱杀。

螟虫发生重的区域,从大螟、二化螟越冬代开始,按照每亩1.5个诱捕器的平均密度,按照外密、内疏的布局方法,连片放置性诱剂诱杀二化螟、大螟成虫,降低田间虫量。

3.4 适时科学用药

3.4.1 用药思路。一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可用可不用药时,坚持不用药,坚决不打保险药。二是,水稻生长前期少用药。三是,优先选择对天敌影响小的生物农药,害虫大发生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安全的化学农药。

3.4.2 大田用药模式

根据往年试验示范,在病虫害一般发生情况下,绿色防控示范区大田用药2-4次即可得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移栽稻,根据移栽期螟虫和灰飞虱的发生情况,确定是否施起身药,及起身药防治对象。

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程度和对象,确定大田防治时间和每次防治的对象。

大田第一次药剂防治:防治稻纵卷叶螟指标适当放宽,防治时间尽量后移。药剂以国产优秀药剂为主。纹枯病药剂选择以保护为主、兼有治疗作用的药剂。

大田第二次药剂防治:防治纹枯病药剂选择治疗作用好的药剂。

大田第三次药剂防治:根据防治时间与水稻生育期的关系选择防治对象和药剂种类。若第三次用药时在破口抽穗期,能通过一次防治控制病虫害时,建议选择进口药剂确保防效。若生育期偏早,做第四次防治计划,调整药剂种类。同时,应兼顾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

4、增产增效情况:

与常规田相比,水稻生长期间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内,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100%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水稻稻米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产量与常规田相当或略高于常规田。

1 稻田病虫害防治参考用药方案

防治时期

防治对象

用药方案1

用药方案2

备注

移栽前,起身药

螟虫、飞虱

甲氧虫酰肼24%悬浮剂

氯虫苯甲酰胺200/SC或四氯虫酰胺10%悬浮剂+吡蚜酮50%WP,或者40%氯虫·噻虫嗪WG

移栽稻根据虫情选择使用

大田第一次(约7月下旬)

稻纵、螟虫

四氯虫酰胺10%悬浮剂或氯虫苯甲酰胺200/SC或者40%氯虫·噻虫嗪WG

甲氧虫酰肼24%悬浮剂


飞虱

吡蚜酮50%WP25%WP

烯啶虫胺50%WG20%AS60%WP


纹枯病

井冈霉素A 24%水剂

嘧菌酯250/升悬浮剂,己唑·嘧菌酯24%悬浮剂


大田第二次(约8月中旬)

稻纵、螟虫

茚虫威30%WG15%SC

茚虫威30%WG15%SC,甲维·茚虫威20%14%10%SC


飞虱

烯啶虫胺50%WG20%AS60%WP

吡蚜酮50%WP25%WP


纹枯病

125/升氟环唑悬浮剂,噻呋酰胺,噻呋·嘧苷素,噻呋·戊唑醇

井冈霉素A 24%水剂,125/升氟环唑悬浮剂,噻呋酰胺


大田第三次(约8月底-9月初)

稻纵、螟虫

甲氧虫酰肼24%悬浮剂或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

四氯虫酰胺10%悬浮剂、200/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剂


飞虱

吡蚜酮50%WP25%WP,吡蚜·噻虫胺30%悬浮剂

吡蚜酮50%WP25%WP


纹枯病

肟菌·戊唑醇75WG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

苯甲·嘧菌酯325/升悬浮剂(纹枯病、稻曲病)、稻瘟·醚菌酯26%悬浮剂、醚菌·氟环唑23%悬浮剂(纹枯病、稻瘟病)


2 水稻分阶段主要技术措施

生育期及时间

重点防控对象

主要技术措施

要求

播栽前,4-5

越冬代二化螟、灰飞虱、杂草,优化水稻生长环境

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

螟虫基数较高区域做

播栽前灌水整田,捞去下风头稻田边和田角水面浪渣,烧毁或深埋,减少杂草、纹枯病病源等基数。

必做

从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始期起,大面积连片(包括非稻田)使用性诱剂防治。每亩1个诱捕器,诱捕器放置高度为诱捕器底部高于水面50-80cm

螟虫基数较高区域选做

利用机耕路边种植香根草,诱杀螟虫,减少螟虫为害。    

有条件的做

麦田及田边杂草上的灰飞虱的药剂防治,防止带毒灰飞虱迁入水稻秧田,预防病毒病。

灰飞虱虫量很高时选做

秧苗期5-6

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病毒病、稻飞虱、螟虫

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抗(耐)病虫品种,特别是抗(耐)稻瘟病、病毒病、稻飞虱的品种。

必做

按照每100公斤种子用17%杀螟乙蒜素WP 500克浸种;或其他高效安全的浸种剂、种衣剂浸种拌种。

必做

移栽稻在水稻秧苗期,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15-20/平方米无纺布全程覆盖。

灰飞虱虫量较高时选做

移栽前3-5天,秧苗喷施送嫁药,药剂根据当地主要防控对象确定。

选做

大田苗期至分蘖期6-7

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田埂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百日菊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天敌的控害能力。

建议都做

农田四周田埂不使用灭生性除草剂和焚烧田坎等方式除草,保留杂草。杂草过旺时采用割草的方式除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

必做

插花种植茭白,给天敌提供替代寄主、食料和庇护所,保持天敌种群稳定。

有条件的都做

移栽后20天内发现病毒病,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埋入泥中

必做

合理用药,适当放宽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指标。

必做

分蘖末期至齐穗期7月下-9

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及其它穗期病害。稻飞虱、螟虫等害虫。

合理施肥。 控制氮肥使用量,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必做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亩。每亩均匀放置58个点。

有条件的建议都做

药剂防治。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尽可能精细预报,分类针对性指导防治。防治药剂优先选用生物农药。

必做

齐穗至成熟期

稻飞虱

加强测报,重点关注稻飞虱,达标防治。

测报必做

 

(三)高效茬口模式—大棚草莓套种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1、技术名称:

高效茬口模式大棚草莓套种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2、技术概述:

针对草莓种植田肥料投入足,其生长后期仍有充足肥力可供利用,实施大棚草莓套种鲜食玉米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复种指数,还能改良土壤、减少病虫害发生。玉米鲜果穗采收后其秸秆可还田实施高温闷棚发酵,既消毒土壤又能杀灭有害病菌。

3、技术要点:

3.1 套种模式

大棚为6m宽、30m长,种植12行草莓。两行草莓之间插种一行玉米。

大棚为8m宽,30m长,种植16行草莓。两行草莓之间插种一行玉米。

3.2 品种选择

选择金银208”等早熟矮杆型品种。

3.3 播种和套种时间

2月下旬播种,采用保护地育苗。3月中旬移栽,移栽苗龄为31心。

3.4 种植

种植密度为28003000/667m2,株距3035cm,与草莓苗呈梅花型套种。

3.5 田间管理

肥水管理:喇叭口期(13叶期)追施10 kg15kg/667m2复合肥。抽雄期如遇干旱应实施灌水抗旱。

授粉:5月上中旬吐丝授粉期间,连续3天人工摇动玉米植株,促使玉米鲜穗授粉均匀。

3.6 采收

5月底玉米鲜穗成熟后及时采收销售,并及时处理棚内的玉米秸秆,并揭去大棚膜。

4、增产增效情况:

20162017年统计,大棚草莓套种鲜食玉米栽培技术,每667m2可增收800010000元(2000穗商品穗×5/穗)。

 

(四)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

1、技术名称:

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

2、技术概述:

背景:随着上海市郊水稻单产的不断提高,传统人工直播稻基本苗偏多、播种不匀、季节紧、播期偏迟、成穗率低、穗型小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本市水稻单产进一步提高的一大瓶颈问题。同时,伴随市郊粮食规模经营的不断推进,传统人工直播作业方式,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作业质量参差不齐,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整建制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相匹配。因此,寻求和推广新型的水稻栽培模式已成为进一步提升本市水稻综合产能,促进粮食生产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发展历程:2005年以来,在市农委科技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农机、农艺密切配合,以机械化育插秧栽培和机械直(条播、穴播)播栽培两大机械化种植技术为突破口,从种植机械的选型、改进,配套农艺技术的研究和完善两大方面着手,边试验、边研究、边示范,逐步成为了市郊水稻生产的主栽方式。其中,机插秧面积由2006年的2.6万亩,逐步发展到十一五末的37.7万亩;进入十二五以来,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35-48万亩之间,并主要与新选育的杂交粳稻秋优金丰花优14”推广相匹配,为市郊水稻单产连续多年实现超历史,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杂交粳稻秋优金丰花优14”机械化育播秧推广项目分别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农委农技推广一等奖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十一五以来,伴随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受插秧机械设备和不同品种特点,以及机插秧育苗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技术环节复杂、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常规品种机插栽培存在的穗数不足,影响产量,以及投入产出失衡等问题或缺陷逐渐显现。为了切实解决常规品种的机械化种植问题,农机、农艺部门密切配合,以机械直播为途径,积极引进多种直播机型,包括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型号的条播机、穴直播机械,进行农机、农艺技术的综合示范和筛选,逐步确立了以机械穴播为主的机直播栽培路线,不断改进机械性能,完善配套农艺技术,在市郊逐步推广应用。全市机直播面积由十二五初的10余万亩,逐步发展到十二五末的近30万亩,并主要以穴直播栽培为主。

2016年,全市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52.8万亩,发展至2017年的98.95万亩。其中,机插秧面积43.66万亩,机穴播面积55.28万亩。机械化种植面积比例由2011年的33.2%提高到2017年的71.8%,并与主推品种相匹配,初步形成了杂交组合主要与机插栽培相匹配、常规品种主要与机械穴播相配套的种植格局,并成为了市郊水稻的主栽方式。计划至十三五末,全市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90%以上,同时,力争在水稻机械施肥、机械植保上有新突破,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目标。

技术特点:水稻机械化种植与传统的人工直播栽培比较,一是机械化种植具有机插、机播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二是作业质量均衡,大田栽插密度或播种量和基本苗,可通过机械调节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实现标准化生产;三是机械化种植后大田秧苗成行成穴,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利于提高植株抗逆性,减轻病虫害发生;四是机插、机穴水稻扎根深,抗倒性明显优于传统的人工直播稻。五是机插秧提前育苗,有利于缓解市郊直播稻季节偏紧矛盾,满足高产品种对全生育期的需求,挖掘高产品种的增产潜力;六是机械穴播技术环节简单,作业成本低,易于被种植户接受和掌握,便于推广。

3、技术要点:

3.1 机械化育插秧栽培

3.1.1核心技术。一是硬盘机播育秧技术。围绕机插稻秧苗匀、齐、壮的要求,全面推广应用硬盘机播育苗技术。主要包括全面推进规模化育秧点建设;品种与茬口合理搭配,坚持适期播种,正确掌握播量;叠盘暗化出苗和无纺布、防虫网覆盖技术。二是机插稻群体质量调控技术。按照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路线,坚持足穴栽插,构建合理群体起点;前期抓促苗早发,合理调控群体高峰;后期争足穗多粒,提高结实率,增加穗重。

3.1.2配套技术。一是前促、中稳、后攻的肥料运筹技术。在足施基面肥基础上,增加前期分蘖肥用量,注重氮、磷、钾养分平衡施用,促分蘖早生快发;中期控制肥料用量,力求稳长,减少无效分蘖;后期视品种和叶色巧施穗肥,主攻大穗。二是干湿交替水浆管理技术。针对机插稻苗小,栽后缓苗期长、高峰苗数少等特点,在采用浅水活棵的基础上,结合肥料运筹及天气变化等情况,全面推广干湿交替的水浆管理技术。三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育秧期采用无纺布和防虫网覆盖技术;大田期加强机插稻化学除草和病虫监测、防治技术等。

3.2 机械穴直播栽培

3.2.1核心技术。一是精细整地,沟系配套。采用一耕一耙二耕一耙等方式实施播前机械耕作,力求田块平整一致;同时,针对不同机型,加强纵、横沟系的配套,有条件的区域加开中间丰产沟,有利出苗整齐和后续水浆管理;二是适时早播,正确掌握播量。结合当地茬口条件,常规稻品种力争在5月底至6月上旬播,亩播种量折净干谷3.54.0 公斤,折芽谷4.75.3 公斤,穴距1214 cm,亩播1.9万穴以上,基本苗力争达8.59.5万株;迟熟类杂交稻品种,5月中下旬播种,宜早不宜迟,亩播种量折净干谷1.82.0公斤,折芽谷2.52.7 公斤,穴距1416 厘米,亩播1.7万穴以上,基本苗力争4.55.5 万株。三是加强前期化除措施落实,严防草害发生。根据种植田块的杂草基数和草相、草龄,有针对性选用防除药剂,采用播前或播后苗前一封、一杀、一补二封一补的防除策略,结合农业综合防除措施的应用,有效防控草害发生。

3.2.2配套技术。一是合理茬口搭配和品种选择。对于早茬口田块(绿肥或冬耕休闲地),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中、迟熟晚粳类杂交品种,以充分利用早茬口早播优势,发挥杂交稻增产潜力;对于中、晚茬田块(大小麦、油菜茬),宜选用生育期相对较短的早、中熟晚粳类常规品种,力求适期早播;对于迟熟小麦茬田块,宜选用早熟晚粳或中熟中粳类品种,以满足不同品种对生育期的需求,实现高产稳产目标。二是科学肥水管理,有效调控群体质量。宜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施肥策略,注重氮、磷、钾养分平衡施用,结合水浆管理,有效调控各阶段群体指标。常规稻品种基本苗9万左右,高峰苗36-40万,成穗率65%左右,有效穗数25-27万穗;杂交稻品种,基本苗5万左右,高峰苗32-35万,成穗率65%以上,有效穗数21-24万穗。三是注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提倡专业化统防统治。

4、增产增效情况:

4.1 机械化育插栽培

以杂交稻机插栽培推广项目实施结果为依据,2011-2015年,全市累计推广面积138.99万亩次,平均亩产633.3公斤,较对照平均增产60.6公斤、增幅10.6%;累计新增稻谷8.42万吨,新增产值2.5亿元,增加生产成本1.54亿元,新增利润9632万元,亩均增效69.30元。2017年杂交推广机插面积40余万亩,平均亩产、效益类同于前五年水平。

4.2 机械穴直播栽培

以市水稻产业体系建设项目和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点产量为测算依据,2014-2016年,全市累计推广机穴播面积99.6万亩次,示范点平均亩产621.3公斤,较对照(全市平均单产)平均增产49.1公斤、增幅8.6%;累计新增稻谷6.94万吨,新增产值1.47亿元(稻谷按3.0/公斤测算),新增利润1.47亿元(生产成本同人工直播),亩均增效147.4元。

 

(五)绿叶菜机械化播种技术

1、技术名称:

绿叶菜机械化播种技术

2、技术概述:

绿叶菜机械化播种技术是指采用播种机械进行绿叶菜机械化播种的农机作业技术。绿叶菜播种机械能够完成开沟、排种、覆土及镇压等工序,能控制播量,保证播种的均匀性,播种深度和行株距能保持一致。不损伤种子,调整方便可靠,根据上海市绿叶菜生产特点,主要针对鸡毛菜、米苋、高杆茼蒿和广东菜心、杭白菜等绿叶菜品种采用机械化播种技术。绿叶菜机械化播种技术和人工播种相比具有节约种子,播种均匀、出苗整齐,提高播种效率、增产增效等优点,对于提升绿叶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绿叶菜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技术要点:

3.1、技术路线

机械深翻     机械旋耕    机械起垄    机械播种

3.2、一般要求

3.2.1 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

机械播种的绿叶菜应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种子大小、形状基本一致,植株直立,长势整齐的绿叶菜品种为宜。

2)种子处理

剔除霉籽、瘪籽、虫籽等,选用优良的饱满的种子,在播前建议进行发芽率试验,作为播种机控制适宜播量的依据。

3.2.2 作业田块

绿叶菜机械化播种,田块要整齐平整,具有一定的规模,有利于机械作业和发挥机械作业效率,有利于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菜田机械化作业时,土壤湿度应均匀一致,应达到适宜耕作的条件,含水率一般在30%左右,即用手团起后,距离地面1m自由落体后能够散开,在此含水率及以下,能够保证机械化耕翻、旋耕、作畦和种植等作业质量。

3.3、机械配置

以窝眼式播种轮的小粒种子播种机为例,如2BS-JT102BS-JT13SYV-600800W等播种机和起垄播种复式作业机械等机型进行机械化播种作业。

3.4 作业要点

3.4.1 播量调整

3.4.1.1  2BS-JT102BS-JT13 播种机

1)青菜建议采用播种轮Y12,株距510cm,并采用对应齿轮比,能保证112粒,用种量在260g/667㎡~400g/667㎡左右,夏季播青菜,青菜苗死亡率高,建议加大播种量,使用Y24播种轮,前齿轮11,后齿轮13,株距5cm,或前齿轮10,后齿轮14,株距6cm,用种量在520 g/667㎡左右。

2)鸡毛菜建议采用播种轮X24,前齿轮14,后齿轮9,株距2.5cm,每畦面走两趟,能保证112粒,用种量在1000g/667㎡左右。

3)米苋建议采用播种轮Y24,前齿轮14,后齿轮9,株距2.5cm,每畦面走两趟,能保证112粒,用种量在700g/667㎡左右。

4)茼蒿建议采用播种轮M24, 前齿轮14,后齿轮9,株距2.5cm,每畦面走两趟,能保证112粒,用种量在2000g/667㎡左右。

5)广东菜心建议采用播种轮Y12,前齿轮11,后齿轮13,株距9.5cm,能保证112粒,用种量在214g/667㎡左右。

6)杭白菜建议采用播种轮Y12,株距510cm,并采用对应齿轮比,能保证11粒,用种量在250g/667㎡~400g/667㎡左右。

3.4.1.2  SYV-600800W播种机

1)青菜建议采用播种轮2H-30,槽轮侧14,车轮侧9,株距5cm,能保证112粒,用种量在260g/667㎡~400g/667㎡左右。夏季播青菜,青菜苗死亡率高,建议加大播种量,使用播种轮2H-30,槽轮侧11,车轮侧11,株距3cm,用种量在520 g/667㎡左右。

2)鸡毛菜建议采用2H-30,槽轮侧9,车轮侧14,株距2cm,每畦面走两趟,用种量在1000g/667㎡左右。

3)广东菜心建议采用播种轮2H-30,株距9cm,能保证112粒,用种量在214g/667㎡左右。

4)杭白菜建议采用播种轮2H-30,槽轮侧14,车轮侧9,株距5cm,能保证112粒,用种量在400g/667㎡左右。

3.4.1.3 起垄播种复式作业机械

YT10-LB起垄播种复式作业机,能实现起垄播种作业一次完成。播量调节可参考SYV-600800W播种机使用。

3.4.2 播种机使用要点

1)播种前应按播种机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全面地检查和调整,并进行空车试验,确认各部分运转正常。

2)确认各部位的螺栓、螺母无松开或脱落现象。确认各传动部件、排种轮等部件运转灵活、顺畅。如有损坏,及时更换。

3)检查各传动部件的润滑油注油情况。检查是否有垃圾、农药等杂物堵塞播种轮、种子出口等地方。

4) 播种量的调整:根据播种季节、播种品种,选用相应的播种轮,调节前后链轮齿数,调节播种量。

5)播种深度的调整,调节播种机播种开沟犁高度,使播种开沟犁的开沟深度达到播种要求,当开沟犁完全离开地面时,则为撒播状态。每畦播种必须连续作业。要求不重播、不漏播。

6) 每次往返作业时,注意观察种子储量,播种等情况,以便随时停机检查,返回重播,在播种过程中不得反转。

7) 正确进行机具维护保养工作,才能延长机具使用寿命和保持机具的良好技术状态,保证机械正常运行,减少田间作业时发生故障。

8)机具长期存放时,将机具清洗干净,各传动部件除上防锈油,油漆脱落处涂上油漆,机具保存在室内干燥、通风、平坦的地方。在下一季播种前提早进行维护检修。

3.4.3 其它配套机具

应选用与播种机合理配套的深耕机、旋耕机、作畦机等耕整地作业机械及其它机械化生产作业机械。

4、增产增效情况:

采用机械化播种技术,增收增效作用明显,通过对绿叶菜人工播种和机械播种在用工量、用种量和产量等方面进行成本核算和对比,与人工播种相比,绿叶菜机械播种效率是人工播种的3倍以上,绿叶菜机械播种比人工播种节约种子30%以上,出苗较为均匀,节省了间苗时间和人工成本,产量提高15%以上。

 

(六)长江中下游设施西瓜甜瓜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1、技术名称:

长江中下游设施西瓜甜瓜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2、技术概述:

病虫害绿色防控是设施栽培西瓜、甜瓜高效、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包括轮作换茬、土壤消毒、种子消毒、嫁接换根、抗病品种应用、科学留蔓、害虫空间阻断、诱杀趋避、预警防控、靶标用药、科学施药、安全用药等各种重要的技术措施。

3、技术要点:

1)轮作换茬技术

水旱轮作是西瓜甜瓜土传病害防治的最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与水稻或水生蔬菜长期轮作(5-6年以上),降低土壤中病菌数量,减轻病害的发生,如西瓜枯萎病、甜瓜膨瓜期萎蔫衰竭病等。

2)土壤消毒技术

通过夏季灌水高温闷棚(1-2个月)或者氰氨化钙等消毒技术,降低土壤中病菌数量,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如西瓜枯萎病、甜瓜膨瓜期萎蔫衰竭病等。

3)种子消毒技术

对于种子传播的病害,如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等,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干热消毒:干燥的种子放在70℃的干热条件下处理72小时,然后浸种催芽。温汤浸种:用体积相当于种子3倍的55-60℃温水,倒入盛种子的容器,边倒边搅动,待水温降至30℃时为止,然后静置6-8小时。

4)嫁接换根技术

通过种植抗病西瓜嫁接苗措施,降低西瓜枯萎病的发生。

5)抗病品种应用技术

种植综合抗病性强的优质西瓜、甜瓜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如种植抗病948、抗病988等西瓜抗病品种减轻枯萎病的发生,种植华蜜0526等甜瓜品种减轻霜霉病等病害的发生。

6)科学留蔓技术

对于品质优良但抗性偏低的甜瓜品种,在秋季种植时,可采用留主蔓和基部侧蔓并在主蔓结一瓜方式,以提高植株综合抗性,延缓植株衰老,减轻甜瓜褪绿黄化病毒病和后期早衰现象的发生。

7)害虫空间阻断技术

在大棚门及裙边安装40-60目的防虫网,阻止烟粉虱等害虫的飞入,到达防治害虫的目的,同时也可减轻由害虫传播的病毒病的发生危害,如甜瓜褪绿黄化病毒病。

8)诱杀趋避技术

通过吊挂黄板、蓝板诱杀害虫,如蚜虫、烟粉虱等;盖银灰膜驱避害虫,如蚜虫等。

9)预警防控技术

根据天气预报,在病害易发生的气候条件到达之前进行预防,如春季连续阴雨天气来临时,及时进行甜瓜蔓枯病的预防,昼夜温差大的凉爽天气来临时,及时进行霜霉病的预防等。

10)靶标用药技术

通过《西瓜甜瓜主要病虫害症状识别与防治》书籍以及《西甜瓜主要病虫害图文识别系统》查询平台,准确识别西瓜、甜瓜上发生危害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从而选择科学的防治措施进行病虫害的防控。

11)科学施药技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选用相应的施药技术进行防控,如防治霜霉病时药剂需要喷施到叶片背面;对于叶螨(红蜘蛛),应在早期零星点发阶段时进行防治叶片背面;对于葫芦科植物病毒病,需要通过防治烟粉虱来切断传播病毒的通道等。

12)安全使用技术

按照NY/T 393-2000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规定严格执行药剂的使用剂量、一季中农药的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高生物富集性、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及其混配农药。

4、增产增效情况:

确保西瓜甜瓜的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七)大棚西甜瓜设施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

1、技术名称:

大棚西甜瓜设施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

2、技术概述:

在有压水源条件下,借助施肥设施,在灌溉的同时将西、甜瓜不同生育期需要的肥水混合液,通过管道系统与灌水器适时适量地直接输送到西、甜瓜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实现水肥一体,满足作物对水分和养分需求。

3、技术要点:

3.1定植前整地施肥

定植前一个月,搭好大棚并盖好天膜,并结合整地作畦,将基肥一次性施入全耕层。在中等肥力条件下,一般亩施商品有机肥500公斤、瓜果专用配方肥(15-10-1740公斤。

3.2滴灌管网铺设

移栽定植前15-20天,瓜地整理好后开沟做畦,完成滴灌管() 的铺设。一般6m大棚和8m大棚均作两畦,每畦畦宽一般在2.4-3.5m,根据畦宽和种植密度铺设滴灌管()。为方便铺设网管, 先按长度100 m 开厢, 然后在中间50 m 处垂直开1条宽50 cm 工作行, 使每畦长度50 m, 左右对称。工作行中间铺设送水管, 进水口处与抽水机水泵出水口相接, 送水管在瓜行对应处安装1 个带开关的四通接头, 直通续接送水管, 侧边分别各接1 条滴管, 每行瓜采用1 条滴管, 长度50 m 左右, 末端密封。滴管安装好后, 每隔60 cm 用小竹片拱成半圆形卡过滴管插稳在地上, 半圆顶距滴管充满水时距离0.5 cm 为宜,这样有利于覆盖薄膜后薄膜与滴管不紧贴、泥沙不堵塞滴管出水孔。以上工作完成后开始覆盖地膜。

3.3 地膜覆盖

铺设滴灌管(带)网后,进行地膜覆盖,地膜覆盖的方式依当地自然条件、作物种类、生产季节及栽培习惯不同而异。但须注意地膜与滴灌带重合处,压紧压实地膜,使地膜尽量贴近滴灌带,地膜和滴灌带之间不要产生空间,以避免滴灌带的灼伤。

3.4滴灌施肥

滴灌施肥原则上少量多次施肥、速度越慢越好。特别是对在土壤中移动性差的元素,延长施肥时间,可以极大地提高难移动养分的利用率。但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西甜瓜品种的需水、需肥规律,结合土壤墒情、田间长势制定滴灌施肥制度,进行滴灌施肥。

春季大棚西瓜在施足底肥的情况下一般移栽后不需要浇水和追肥。前期如土壤偏干、瓜苗生长不健壮、苗体偏小、叶片和心叶生长不舒展,可在气温回升后的晴天中午前后滴灌一次0.2—0.3%的尿素溶液,加快瓜苗生长;当西瓜幼瓜长至鸡蛋大小时,随水滴灌膨瓜肥,分2-3次滴灌,每1015天滴灌一次,每次肥料亩用量为三元复合肥(15-15-155公斤和硫酸钾1公斤,或者使用大量元素水溶肥15-7-30+TE每次5公斤/亩。每次加肥时须控制好肥液浓度,一般1方水中加入0.60.9公斤肥料。在瓜成熟期时不能灌溉,以免水分过多影响品质。注意肥料的可溶性要好,并且含有适量中微量元素,并根据滴灌肥料养分含量高低和田间长势,适当增减每次加肥量。

秋季大棚西瓜由于生育期短,且土壤中残留养分较高,一般都不施基肥,所以后期肥水调控较为重要。西瓜移栽后,及时滴灌定根水,水量要足。为了缩短缓苗期,可在操作中滴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定植后一周滴灌一次肥水,幼瓜坐稳后每隔57天滴灌一次肥水,采瓜前7-10天停止肥水,以防裂瓜。追肥2-3次,每次亩用量为硫酸钾型三元复肥(15-15-155公斤,浸泡上清液滴灌,或者使用大量元素水溶肥15-7-30+TE每次5公斤/亩。,同时可结合叶面喷施高磷钾型全溶性肥1次,防止植株早衰,提高瓜品品质。

由于甜瓜喜干,春、秋季大棚厚皮甜瓜一般在施足底肥的情况下后期不再施肥,灌水也须视墒情进行。一般在定植缓苗后滴灌一次缓苗水,水要浇足,以后如土壤墒情良好时开花坐果前不再浇水,如确实干旱,可在蔓瓜30 cm40 cm时再滴灌一次小水。为促进甜瓜营养面积迅速形成,在伸蔓初期结合缓苗水滴灌施肥,随滴灌施入。膨瓜期视墒情滴灌一次小水,以促进瓜的迅速膨大,每亩施用大量元素水溶肥15-7-30+TE每次5公斤/亩,1-2次。

3.5滴灌管带日常维护

每次滴灌施肥时,先滴清水,等管道充满水后开始施肥。施肥结束后继续滴灌清水2030分钟,以冲洗管道。

滴灌施肥系统运行一个生长季后,应打开过滤器下部的排污阀放污,清洗过滤网。施肥罐底部的残渣要经常清理,每3次滴灌施肥后,将每条滴灌管(带)末端打开进行冲洗。如果水中碳酸盐含量较高,每一个生长季后,用30%的稀盐酸溶液(4050升)注入滴灌管(带),保留2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

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系统设备,防止漏水和堵塞。冬季来临前应进行系统排水,防止结冰爆管,做好易损部件保护。

3.6日常栽培管理

其他栽培措施按常规生产措施实施,包括整枝理蔓,授粉、疏果、病虫防治等。

4 增产增效情况:

据统计,开展大棚西甜瓜设施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应用,平均亩节工3.57工,平均亩增产76.53kg,平均亩增效797.2元。平均节肥率8.94%,提高肥料利用率2-3个百分点。

 

(八)猪深部输精技术

1、技术名称:

猪深部输精技术

2、技术概述:

猪深部人工授精技术,是利用特制的输精导管,将合格精液越过子宫颈输送到子宫深处的一种输精技术。包括子宫体输精法、子宫角输精法和腹腔内窥镜输精法。该技术可以大大减少精液用量、有效防止精液倒流、缩短输精时间3-5分钟。经过生产实践,子宫体输精法可以明显提高母猪分娩率4.2%、窝均产仔数提高1.07头,窝产活仔数提高1.15头。通过深部输精技术,将低剂量精液(80mL 15亿、40mL 15亿、40mL 7.5亿)直接输送到子宫体中,可以与常规输精80mL 30亿达到同样的妊娠。

3、技术要点:

3.1、子宫体输精法:将一个细的半刚性输精装置穿过一个事先插入子宫颈皱褶的常规导管,直接将精液输入子宫体内,在一定范围内减少输精剂量,但不会影响受精效果。

3.2、子宫角输精法:将一个柔韧纤细的输精装置穿过一个事先插入子宫颈皱褶的常规导管,将精子输送到一侧子宫角近端1/3处,其输精剂量比子宫体输精法更少。

3.3、腹腔内窥镜输精法:利用腹腔内窥镜装置,通过微创手术,将精液直接输入到子宫输卵管连接部,主要应用于性控精液。

下面以子宫体输精技术为例,介绍深部输精技术。

3.3.1 输精前精液品质鉴定

将载玻片置于37℃恒温台上预热,再将贮藏在17℃恒温箱中的精子取出并且缓慢翻滚两圈,取一滴精液放在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中观察其活率,输精前活率不应低于0.7

3.3.2 输精前外阴消毒

先用沾有1‰~5‰高锰酸钾的毛巾清洗,再用蒸馏水擦洗,最后用干净的卫生纸擦干。猪场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消毒工具、消毒液的种类和密度。

3.3.3 插外管

撕开输精管包装袋前端,不得接触和污染输精管。插入外管前,将润滑剂涂在外管泡沫段(有的输精管自带润滑剂不需要涂抹)。按常规方法将外管插入子宫颈褶皱处,使其锁紧。

3.3.4 插内管

外管刚锁定好时,子宫颈尚未松弛,此时内管不能完全插入,需要耐心等待1分钟以上,待子宫颈松弛时,再徐徐插入内管。有的母猪可能需要2分钟或更长的时间,切记不得粗暴插入内管。

3.3.5 输精

内管插到位后,将一剂量的精液接在输精管上,用一只手将外管尾端向上微微弯曲,另一只手缓慢、持续地输入精液,注意检查有无回流,如未回流,则将精液袋折起来,继续将剩余精液输入。

4、增产增效情况:

深部输精技术可提高公猪和母猪利用效率,节省劳动力。深部输精技术可使每头母猪窝产活仔数提高1.15头,按照1000头母猪,年产2.2胎的猪场计算,每年提高窝产活仔数2530头。按照仔猪全程育成率90%25kg左右苗猪售价500/头,扣除饲料、饲养及疫苗成本400/头,净盈利100/头来计算,平均每年可多增收227700元。同时,减少精液使用量,从而减少公猪饲养数量,节约生产成本;输精时间缩短一半,可减少技术员的工作时间;产仔数增加,可提高猪场周转,提高场房设施的使用效率。

 

(九)智能化水拌料饲养技术

1、技术名称:

智能化水拌料饲养技术

2、技术概述:

国内养猪产业正从传统方式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变。保育猪有喜食新鲜饲料、水拌料的特性。该技术应用智能控制下水和下料,实现对保育猪饲喂的实时准确控制。水拌料的饲喂,可帮助断奶仔猪快速渡过断奶难关,比较一般饲养方式提高保育猪采食量和成活率。育肥阶段继续使用,可有助于稳定肠道菌群,提高育肥效果。智能触碰感应,让饲喂器定时、定量、小份量下料,仔猪边吃边下料,确保采食新鲜度,充分激发采食欲望,减少饲料浪费。

3、技术要点:

3.1、采用智能化饲喂设备

少食多餐,下料频率可调,分为饲喂和关闭两个时段。下料速度可调,饲喂时段小猪拱动感应探头下料,间隔时间根据猪大小调节。

3.2、饲料从车间到智能喂料设备,实现干饲料输送,液态料饲喂

水和料同时落入料槽,下水量可调,饲料的干湿度可以控制。自动停料,当料槽内剩余饲料过多,系统感应到湿料时,饲喂时段内不下料,直到剩余饲料被小猪吃完后开始下料。关闭时段内不下料。

3.3、饲喂采食信息及时收集,猪群动态数据管理。

3.4、通过控制设备实现猪群的饲养和管理。

4、增产增效情况:

使用智能化饲喂器可以提高猪采食量、成活率、日增重,降低料肉比。保育猪料重比降低0.31(试验组1.59,对照组1.90),育成率提高0.76%(试验组95.28%,对照组94.52%),饲料价格约为3.5/kg,每kg体重可节约成本1.08元。提高育肥阶段日增重91.15g+10.14%)、提高育成率0.88%+0.89%),降低料重比0.11-4.19%),每kg增重可以减低饲料成本0.30元(-4.19%),经济效益明显。生长育肥阶段平均增重82.70kg,增加利润24.81元。

 

(十)草鱼人工免疫防疫技术

1、技术名称:

草鱼人工免疫防疫技术

2、技术概述:

目前上海草鱼养殖产量近2.5万吨,养殖病害严重,其中病毒性草鱼出血病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无法用药控制;另外,草鱼的细菌性败血症、赤皮和烂鳃病也是草鱼的主要病害,用化学药物等方法防控易产生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推广草鱼人工免疫防疫技术是养殖草鱼的主流方向。

3、技术要点:

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法,其特点是用量少、效价高、保护力强、免疫产生期快、使用安全。

1)免疫时机  在春天,气温在15℃左右时,选择天气晴朗的上午放养草鱼种时适宜注射疫苗。注射规格:10厘米以上的鱼种。

2)注射免疫前准备工作

水环境检测  注射前对水体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因子,并结合水色观察,判断水质质量,在确保水质对草鱼安全时才进行免疫。

鱼体检查  施行免疫前,询问养殖业主了解待免鱼的生长、摄食、发病史与用药史、周边其他与待免鱼同类养殖的病史。抽样待免鱼35尾,观察体表、镜检寄生虫情况。

器具选择  注射免疫要选择合适型号的连续注射器,使用时用75%的酒精消毒或用开水煮沸1520分钟。规格在1016厘米的鱼种选用4号注射针头,规格在16厘米以上的鱼种选用5号针头。为防止扎针太深,可在针头上套一塑料管或剪短针头。

3)注射免疫操作  停止投喂一天后,拉网将鱼在池塘边围网暂养,准备注射。

药液配伍:1瓶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1100ml气单胞菌二联灭活疫苗可免疫鱼种500尾,用于预防草鱼出血病和主要细菌病。

注射时,半斤以下的鱼种每尾注射0.2ml;半斤以上的鱼种每尾注射3ml

注射部位:背鳍基部肌肉,与鱼体呈300—400的角度,向头部方向进针,进针深度约为0.3厘米,根据鱼体大小以不伤及脊椎骨为准,拨针要轻。

注射时注意事项:整个操作过程要轻、快、稳,尽量减少鱼体的损伤,密切注意鱼的动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注射过程中需将疫苗瓶遮光放置,忌曝晒。疫苗一旦开瓶后,就要马上使用,而且要当天用完。当天开瓶但没有用完的药液、瓶、纸箱、泡沫箱等废弃物要作无害化处理,以免造成污染环境。

4)注射免疫后管理    注射免疫后最好用鱼菌清”“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消毒水体,预防细菌感染伤口。

注射后必须加强日常管理工作,检测水质的理化因子,确保水质良好;同时观察受免鱼的摄食,投喂新鲜的优质饲料,在免疫后的12周内,每日投喂1次复合维生素,添加VC

推广情况: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气单胞菌二联灭活疫苗在松江区连续4年进行了试验,均取得良好效果。

适宜区域:上海地区

注意事项:

要保证待免鱼体健康    鱼出现烂鳃、烂尾、烂鳍,体表或鳍条基部、吻端、鳃盖、眼圈等部位充血,肛门红肿、腹水等细菌或病毒感染症状,以及有大量寄生虫的鱼都不能注射疫苗。

要正确保存和使用产品    接种剂量不够、疫苗保存不当都可能导致免疫失败。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放在冰箱冷冻层中(-10℃左右),水剂型疫苗需要放在冰箱冷藏层中(4℃8℃.不能使用超过有效期的疫苗产品。

要注意水质等其他影响因素  捕鱼时发现气压低、鱼塘缺氧、浮头或水质恶化;酸碱度在6.5以下或8.5以上;亚硝酸盐0.15mg/l以上等情况,不适宜注射疫苗。

4、增产增效情况:

2014年以来,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每年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引进草鱼出血病活疫苗(GCHV892株)+气单胞菌二联灭活疫苗进行人工免疫防病试验,经免疫的草鱼成活率达90%以上,成活率提高30%以上,效果良好。

 

(十一)异育银鲫新品种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1、技术名称:

异育银鲫新品种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2、技术概述:

异育银鲫中科3中科5等新品种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支持下培育起来的异育银鲫新品种。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2010年引进异育银鲫中科32018年引进异育银鲫中科5,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饵料投喂、鱼病防治等养殖技术日趋成熟。

3、技术要点:

异育银鲫新品种鱼苗培育同四大家鱼的鱼苗培育相同。特别注意的是,因苗种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生产者也经常将乌仔或夏花直接套入成鱼池,当年养至成鱼,上海以池塘主养异育银鲫新品种模式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1.鱼种养殖

3.1.1池塘条件  选用长方形,东西朝向的池塘,池堤牢固,池底平坦,淤泥厚度不超过20cm;池塘大小以2000 m 3500 m为宜,水深为2m左右,光照充足,保水性好;进排水渠道分开,进水口远离出水口,进水渠道宜采用明渠,闸门密封度好,并安装过滤设施。

3.1.2鱼苗放养前准备  采用浓度为100mg/L150mg/L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或用20mg/L漂白粉清塘。放养前一周注水80cm,注水口用60目~80目筛网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入。每667m2施入发酵的有机肥250kg左右来培育天然饵料,并依据池塘大小配备增氧机。

3.1.3鱼种放养  选择气候适宜、晴朗的天气进行放种;鱼体体质健壮、无病害,规格匀称,剔除畸形鱼种及杂鱼;异育银鲫新品种夏花放养8000-12000/亩。

3.1.4养殖管理    

3.1.4.1饲料投喂  夏花鱼种放养后的前期,用菜饼黄豆粉磨成厚浆投喂于塘边浅滩脚处(20 cm左右深处),每天投喂量为3 kg / 667 m2  5 kg / 667 m2 鱼种开始上滩摄食并固定场所后,用投饵机投喂鲫鱼专用颗粒配合饲料。每天投喂三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 5%,并根据摄食、规格、天气、水温变化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

3.1.4.2水质管理   定期检测水质,每周一次,将检测结果与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相对照,如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池塘水体溶解氧保持在4mg/L以上,透明度保持在25 cm40 cmpH值在7 ~ 8.5,非离子氨 ≤ 0.02mg/L,亚硝酸盐 ≤ 0.15 mg/L。高温季节每周加水一次,每次注水20 cm 30 cm。结合天气情况进行肥水和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等生态制剂调水。

3.1.4.3病害防治   鱼病防治工作是管理的要点,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每二十五天左右采用浓度为20mg/L25mg/L的生石灰,溶解后滤去残渣,全池泼洒,调节水质;每1520天进行一次杀虫、消炎的药饵投。

3.1.4.4日常管理   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清晨巡塘主要观察鱼类的活动、有无浮头和渔机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清除敌害和杂草污物;午间巡塘,观察鱼类摄食情况便于下午调整投饵量;傍晚巡塘,主要检查有无残剩饵料和水色变化,有无浮头预兆,便于晚上作好应急措施。正确开启增氧机,做到晴天午后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并认真做好日常记录。

3.2.成鱼养殖

3.2.1池塘条件   池塘表形条件与培育鱼种阶段相同,池塘大小以3500 m7000 m为宜,水深为2.0 m ~ 2.5m。光照充足,保水性好,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淤泥少。进排水渠道分开,进水口远离出水口,并安装过滤设施,配增氧机。

3.2.2鱼种放养前准备  挖除池中过多的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后,在鱼种放养前7-10天灌水,并放足基肥(亩施500-750千克),将肥料堆于池塘四周浅水处,以不露出水面为宜。

3.2.3鱼种放养   冬天放养,异育银鲫新品种为主体鱼,规格为5075/尾,放2000/亩;其他鱼为附属地位,搭配鲢鱼50尾、鳙鱼30尾,规格为100250/尾。

3.2.4饲养管理

3.2.4.1投饵管理   投喂适口的鲫鱼专用饲料,其适口性相当重要;每天分4次投喂,每次以30分钟左右吃完为准,以80%左右的鱼吃饱为宜。

3.2.4.2水质管理与病害防治   参照鱼种养殖。

3.2.4.3日常管理    异育银鲫新品种的日常管理与四大家鱼日常管理基本相同,即早、中、晚各巡塘一次,每月的防病工作应及时到位。定期做好水质测定工作,发现异常应及时换水。特别要细致地做好池塘档案记录。

适宜区域:上海。

注意事项:水质管理与病害预防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应加强水质调节与防重于治的原则。

4、增产增效情况:

异育银鲫新品种比普通银鲫生长速度提高15-20%,饲料系数降低0.1-0.2,并具有野生鲫鱼的营养与风味,亩获利能力增加100-200元。